兩大經濟體對撼 貿易協議將如何反傳統?
中美貿易戰的「休戰期」已過去一大半。繼早前雙方在北京召開副部長級談判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月底將到訪美國,進一步磋商貿易問題。
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交鋒,勢將牽連甚廣。如今中美經濟也有放緩跡象,貿易戰帶來的打擊逐漸浮現。外界憧憬兩國順利達成貿易協議,安撫市場波動情緒,不過坊間也預期這份尚未成型的協議會一反傳統,跟以往其他貿易協議都不一樣,包括可能規定簽署國要採購特定產品等。
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是為要迫使中方改變其貿易、補貼和知識產權措施。不過即使兩國達成貿易協議,美國未必會即時取消徵稅。華府從未公布表示願意撤銷徵稅,白宮官員亦多次批評北京過往未能信守承諾,實行自由市場改革,因而要求定期進行合規審查。
情況就如華府對外國實體實施財政制裁,向所屬政府施壓,要求對方在行為或政策上作出改變。通常只會在財政部核實有關改變後,才會撤銷制裁。例如財政部表示,會在俄羅斯寡頭歐柏嘉(Oleg Deripaska)減持俄羅斯鋁業公司(Rusal)股份並放棄對公司的控制權後,解除制裁。
貿易協議反傳統 要「加碼」採購商品
傳統的自由貿易協議目標在於降低簽署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假設各方都遵守協議條款,自由貿易區內的貿易和出口活動都有所增長。
在一般情況下,貿易協議都不會規定簽署國要採購特定產品,而這正是中美貿易談判中與別不同之處。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提出額外採購美國服務和商品,包括大豆和能源產品。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曾在2018年12月時指,北京願意從華盛頓額外購入價值1.2萬億美元(約9.4萬億港元)的商品。而彭博社(Bloomberg)周五(18日)亦報道指,中方提出大量購入美國商品,將會在2024年前消除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
經濟學家卻質疑,要大幅減少貿易逆差絕非易事,因為美國強勁的經濟和消費支出代表入口需求正在增長。2017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達3750億美元(約2.94萬億港元),估計2018年的數字將會超越此金額,確實數字仍有待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布。
有冤何路訴? 仲裁機制未決
很多自由貿易協議都設有調解機制,解決國與國之間,或是私人投資者與政府之間的紛爭。仲裁小組如法庭般運作,聽取雙方陳述後作出判決。例如加拿大曾向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轄下的仲裁小組提出申訴,指美國對軟木木材實施不公的反傾銷稅。根據協議,如墨西哥未能實施有效勞工改革,美國和加拿大亦可透過仲裁處理有關問題。
現時仍未知中美貿易協議會否包含類似的仲裁機制。由於兩國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中美仍可就貿易問題向世貿提出申訴。不過申訴需時較長,國家亦很容易就可以忽視裁決結果,美國也因此批評世貿無力阻止中國在貿易上的不公政策。
大部分貿易協議亦設有終止條款,容許簽署國退出協議。惟美國從未退出過同類協議。特朗普在談判NAFTA期間,曾多次揚言退出協議,但有議員和法律專家就質疑,在美國憲法下,必須得到國會同意方可退出協議,總統無權單獨做有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