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新晋国师张维为
数日前,著有“思考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的“理论左派”张维为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高层习近平等人授课,一时风头无两,也一时引起不少争议。
这些争议不仅来自于与其对阵多年的、却已然沉寂的中国自由派“政敌”,甚至也包括同一阵营的质疑,当然,西方政府背景的声音更是试图揭开他的“面纱”,以便判断中国政治风向是否在“左”转以及外交姿态是否更咄咄逼人。
近年在公共舆论场上频繁鼓吹中国崛起、西方衰落的张维为究竟是什么背景?又“何德何能”助其登堂入室,跻身“国师”行列的呢?他的出现对于中国政治风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看张维为的背景,这似乎“暗藏”了公众将其拉下“神坛”的密码。据其目前任职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官网介绍,“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海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政治学者之一”张维为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而在此之前,游历欧洲多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意大利博科尼大学访问教授、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在这其中,最受争议的是张维为在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Geneva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GSD)任职的经历。有不少攻击者指责该校不过是日内瓦郊外名不见经传的私立“野鸡大学”,且有“蹭”名校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du développement,IHEID)的嫌疑。
近年攻击者一直坚持对这所院校的认知,即“既无资质认证,又无政府教育部门资助,2003年才建,只有几个正规教师,且学费高得惊人”,并据此怀疑张维为的“自我包装”。不过,经检索,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似乎并非那么不堪。根据公开报道,它由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职业外交官科拉姆•墨菲(Colum Murphy)创立,苏联原总统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中共政治局委员兼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原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李保东皆曾接受其名誉博士头衔。
另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8月12日,时任中国外长杨洁篪还曾造访该校,并发表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讲,并与墨菲等人会面。
除“出身”之谜外,外界对张维为的争议焦点还在于他是究竟如何进入“中南海”的。这一问题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被北京注意的时间线;其二,启迪北京高层的“远见卓识”。
公开资料显示,张维为与北京高层的接触并不是从这次中央政治局授课开始的,早在2016年5月即在习近平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代表就理论创新、中国话语建构和新型智库建设等议题作了发言”,“还作为思想理论界的代表登上国庆70周年盛典的游行彩车”。
不过,这恐怕只能作为北京注意到张维为的结果而已,而真正举荐张维为的“伯乐”是谁呢?张维为早年在游历欧洲前曾在1981年就读北京外国语学院,后进入外交部为邓小平、李鹏、万里等人担任翻译,这自不待言,而其从欧洲游学回来重返复旦并迅速爆红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也最具争议。
这段重要“历史”虽暗惑不明,不过我们注意到,张维为在“文革”结束后于1977年考上复旦大学外文系,但随后说服系主任旁听了国际政治系的课程;而巧合的是,年长张维为3岁的王沪宁则是参加了1978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被录取,在张维为1981年就读北外研究生当年,王沪宁则取得硕士学位并留在复旦大学任教。也即是说,当时晚一年入校的王沪宁未必不认识当时旁听国际政治系课程的张维为,或者说,此后张维为未必没有受到王沪宁“学长”的任何影响。
事实似乎恰恰相反,这就涉及到第二层,即张维为的思想。
以“思考中国三部曲”(均出版于2008年后,其中《中国震撼》2011年得到习近平推荐)为代表,张维为的确被认为是当代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最有力的鼓吹者——至少在中国国内是如此。
张维为以日渐崛起的中国(尤其是经济实力)为逻辑起点,认为中国正在取得空前的成就,和挑战美国等西方世界的资格。他在公开场合为中国模式的成功呐喊助威,并借助媒体平台观察者网等积极参与到这种中国模式话语权塑造中,尤其是他与“历史终结论”的发明人、美国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公开辩论“阿拉伯之春”被其引以为傲。
就在张维为此次中南海授课之前,《人民日报》发表其文章《我们有无比的自信与自豪》集中体现了其思想。在该文中,张维为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不仅让自身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人民有利。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也没有理由不自豪。”
同时,张维为还接受人民网专访,称遏制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根本行不通的,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双赢合作,用“相互保证繁荣(Mutually Assured Prosperity or M.A.P.)”来取代所谓的“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or M.A.D.)”。
事实上,这一逻辑与外界挖掘的王沪宁早期思想如出一辙,甚至连宏大的表达方式都如此相似乃尔。比如,在其1991年的著作《美国反对美国》中,王沪宁认为美国过分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主义”最终会引起裂痕并削弱其竞争力。
对于张维为的具体思想,人们评价各异,但无论怎样判断,张维为授课中南海本身意味着,在当下剧变的世界格局中,张维为的确在以一个“设计师”或者理论家的身份影响着中南海的判断甚至应对方式。
除此之外,那些担心张维为将中国带偏航向的声音还揭露了他曾经在2011年参与重庆模式的谈判,暗示他的投机本质。不过,不管怎样,2011年6月份人民日报下属人民论坛组织的《中国“蛋糕”论》专刊讨论绝非只有张维为一个人在为薄熙来的重庆模式唱赞歌。事实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这些重量级人物均有露面。历史虽有记忆,但具体的语境又恐怕很难为圈外之人所了解。那场10年前的重庆模式大讨论的政治敏感性未必在当时即被众人意识到。